矿体产出特征

目前共发现12个矿体,其中3个主矿体呈近于平行排列,其它次要矿体及小矿体大多数分布在离主矿体20~ 100m 的接触变质岩中。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不规则透镜状产出,远离接触带或层间裂隙不发育的地方,矿体尖灭侧现、分支复合趋势较为普遍。走向NNE,总体向SE方向侧伏,倾角30˚~40˚左右,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厚度1.50~18 .31m ,平均厚 7.58 m

目前为止共发现11个矿体,均赋存于矽卡岩带中,矽卡岩带主要由I、II两层矽卡岩组成,其中I层矽卡岩内赋存有6个,II层矽卡岩内分布有5个矿体。矿体形态较为简单,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总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保持一致,矿体走向NNE-NE,倾向近东方向,倾角一般在5˚~15˚之间,矿体厚度较薄,大多数在1~4 m,最厚可达13 m,走向长度在 200~950 m之间。

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

矽卡岩白钨矿型、石英脉-萤石脉硫化物 白钨矿型,其次还有少量呈星点状产于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图A1)

主要为矽卡岩白钨矿型,其次还有含硫化物 矽卡岩白钨矿型及电气石石英脉白钨矿型(图A4)

矿石构造

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细脉状构造

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

矿石结构

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细脉充填结构、包含结构、共结边结构、胶状结构和骸晶结构等;白钨矿及与之伴生的金属硫化物主要呈它形粒状晶体出现,也有少数呈半自形、自形粒状晶体产出 (图A3)

花岗变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共结边结构、细脉充填结构等;白钨矿主要呈浸染状、星点状及团块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 (图A5)

金属矿物组成

白钨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以及少量钛铁矿、菱铁矿、辉钼矿等

白钨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毒砂、辉钼矿等

非金属矿物组成

除石英、长石、黑云母等造岩矿物之外, 还含有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绿泥石、 绿帘石和方解石等热液蚀变矿物

石英、长石、黑云母等造岩矿物以及绿帘石、 绿泥石、透辉石、阳起石、石榴石和方解石等 热液蚀变矿物为主

白钨矿化特征

白钨矿主要表现为浸染状矿化和团块状矿化,偶见沿裂隙呈细脉状矿化。原生矿石光、薄片中,钨主要以白钨矿[Ca(WO4)]形式存在,体积分数在1%~3%左右,主要呈自形-他形粒状分布,偶见呈脉状充填于碳酸岩矿物之间(图A2)

广泛分布在各种类型的矽卡岩矿物及石英、长石等矿物的粒隙中一般呈浸染状、星点状、团块状产出, 个别矿石中白钨矿沿层理方向聚集,形成层纹状富矿石。原生矿石光、薄片中钨主要以白钨矿[Ca(WO4)]形式存在,体积分数约为1%~5%,主要呈自形-他形粒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

矿化分带性特点

官房矿区各类矿化围绕花岗岩体呈带状分布,白钨矿主要富集在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外带则见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矿石呈细脉状及浸染状在断层及大理岩中矿化富集

矿化无明显分带现象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强烈,分带性也较为明显,环绕花岗岩体由内向外依次为金云母-绿帘石化带→透辉石-透闪石化带→镁橄榄石化带

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石榴石化、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等,无明显蚀变分带现象

成矿年代

官房钨矿床暂无测年数据

矿石全岩Rb-Sr法年龄214.25 ± 15.60 Ma

石英硫化物期辉钼矿Re-Os年龄为 209.1 ± 3.3 Ma~214.1 ± 4.3 Ma

与白钨矿共生的金云母坪年龄为118.14 ± 0.69 Ma

成因推论

接触交代型白钨矿床

热水沉积-区域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文献来源

文献 [4] [5] [6] [7] [8] [22] [23]

文献 [2] [3]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