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类型

S型

Hs型

Hss型

Hm型

M型

岩石组合

浅色二云母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

英云闪长岩(多细粒)

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

变质残余

黑云母,矽线石,堇青石等

少或无

岩石包体

无铁镁质包体

铁镁质包体少量

铁镁质包体为主

包体少

只有似堆积岩包体

反应矿物

熔融反应残留相 (钾长石、堇青石、矽线石等)黑云母矽线石团块

熔融反应钾长石巨晶和堇青石黑云母团块

熔融的钾长石巨晶,堇青石到黑云母反应常见角闪石-黑云母团块

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角闪石反应常见角闪石反应形成团块

稳定的镁铁相只有转熔反应

斜长石环带

简单环带,无熔蚀边

复杂斜长石环带,具有明显熔蚀边

简单韵律环带

捕掳晶

很少或无

角闪石团块及捕掳晶

斜长石,钾长石,石英

伴生关系

主要和高级区域变质岩伴生

常与大岩基中具有明显过渡关系的M型和S型花岗岩伴生,在浅部它们可呈孤立简单岩体

常与超铁镁质小岩体伴生

同位素

O18≥10‰

Sri > 0.708,

∑nd = 0

同位素比值变化很大,常介于地幔和地壳比值之间,具特征的混合体

Sri < 0.704.一般∑nd > 0(亏损地幔)

K2O/Na2O

>1

≈1

<1

铝饱和指数

>1

≈1

<1

成因

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其成分变化可用残留体不混合作用解释

由幔源的镁铁质岩浆(M型)和上地壳深熔岩浆(S型)混合(混染)作用形成

有幔源拉斑玄武岩浆分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