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时间)

观点

Teti & Gelfand (1991)

父母自我效能感:父母能够展现身为家长此角色的能力以及成为一个有效能父母的期望程度。

黄凯霖(1995)

父母效能感:父母处理子女问题时的能力与自信,包括效能层面和满意度层面。

Bandura et al. (1996)

育儿效能感:父母对他们个人的理解能力以及自己影响孩子成长并成为成功父母的能力的信念。

Coleman & Karraker (2000)

亲职自我效能感:个人对影响孩子行为和发展能力的信心,其中包括对于孩子行为背后因素的特殊认知程度以及实现个人行为角色能力的信心。

马惠芬(2003)

亲职效能(父职效能):认为父/母亲职效能是父母亲在执行亲职时的内在指标,透过该指标可以预测父母对于自身教养的满意度、压力与调适、心理健康、幸福感等。

陈富美(2005)

亲职效能感:父母对于自己在扮演父母角色上预期的能力信念。

Salonen et al. (2009)

育儿自我效能感是指父母对自己组织或执行育儿任务的能力持有的一套信念。

王小为(2011)

父母教养效能感:儿童父母对自己作为父母执行亲职能力的主观评价,对自己保持儿童身体健康,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和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能力信念。

方学娇(2015)

教养效能感:幼儿母亲对自身角色能力的自我评价,或者幼儿母亲对自身能够积极影响孩子行为和发展能力的知觉与评估。

孙雯(2017)

父母教养效能感:儿童父母对自己作为父母执行亲职能力的主观评价,是父母在教养特殊儿童的过程中对自己教养行为的能力信念,具体包括亲职技能知识、对亲职行为的信心以及自我满意度。

Vance & Brandon (2017)

育儿自我效能感(PSE):父母对成功参与影响孩子健康和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力的内在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