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措施 | 其他效益 | 潜在不利因素 | 适宜性分析 |
截污纳管 | 无 | 1) 需要开挖,工程实施难度大; 2) 平原河网地区需要提升; 3) 一次性投资大,管网系统庞大; 4) 地下渗漏、混流导致末端水量波动 | 1) 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 2) 对淤泥严重,污染严重的河道应定期清淤; 3) 应结合河道断面恢复等措施同步考虑 |
引水冲污 | 无 | 1) 未有效降解污染,治标不治本; 2) 逐步混合的过程,感官改善作用有限; 3) 不能保证均匀混合,效益分析只是基于理想 状态;需要考虑防洪排涝的要求 | 1) 大范围水质改善的手段; 2) 敏感性地区、水质要求高地区作为活水措施使用; 3) 平原河网地区可有效改善水动力条件随着污染 的消减,可减小配水量; 4) 个别区域水系自成体系后可取消配水 |
清淤疏浚 | 恢复防洪断面, 有利于防洪排涝 | 1) 清淤的施工作业二次污染; 2) 淤泥需要妥善处置 | 1) 对淤泥严重,污染严重的河道应定期清淤; 2) 应结合河道断面恢复等措施同步考虑 |
曝气富养 | 提高河道溶解氧 含量 | 1) 需要安装曝气设备,投资大,能耗高; 2) 设备检修,维护成本高 | 1) 操作简单、见效快; 2) 平原地区水流平缓、水利条件较差的河道 |
化学除藻 | 无 | 1) 除藻剂的投加易造成二次污染; 2)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破坏生态系统 | 1) 富营养化严重的河道 |
化学药剂 | 无 | 1) 化学药剂的投加易造成二次污染; 2) 化学药剂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破坏升天系统 | 1) 水体中总磷及重金属含量较高 |
生态治理 | 有一定的 景观效果 | 1) 有可能阻碍通航; 2) 需要分散维护; 3) 对水体流速等条件有一定要求 | 1) 可作为局部水体如小支流、断头河等实质 改善的手段; 2) 可作为缓速河段的污染治理; 3) 适合已实施综合整治河道但水质仍较差的河道; 4) 作为污染治理后水质进一步提升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