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单兵便携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一代“红眼睛”FIM-43

第二代“毒刺”FIM-92A

第三代“毒刺”FIM-92B

第四代毒刺BLOCK II

20世纪60年代初期服役,短波点源非制冷硫化铅探测器,单元调制盘式体制,灵敏度低,抗干扰能力差,只能尾追攻击第一代战机。

1972年“红眼睛II”更名为“毒刺”,短波/中波点源制冷型硫化铅或锑化铟探测器,圆锥扫描体制,具备后半球攻击第二代战机能力。

1978年服役,点源或线列高灵敏度探测器,多元(4 × 4或8 × 8)双色(红外/紫外)扫描体制,探测距离、抗人工红外诱饵、跟踪速度增强,具备全向攻击第三代战机能力。

2005年前后服役,中/长波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成像或线列机扫成像体制,具备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和自动搜索与截获能力,具备全向攻击和拦截第四代战机能力。

中国便携式近程防空导弹

第一代“红缨”5甲

第二代“飞鹰”6

第三代飞鹰16、前卫-2

第四代

1987年服役,仿制前苏联的SA-7。

2002年公开,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性能相当于美制FIM-92A。

2012年“飞鹰”16公开,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1998年前卫-2公开,由航天科工集团研制。

2015年始,建成了从非制冷芯片到导引头完整产业链,已跻身国际前列。如,2018年公开的QN-202便携式导弹发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