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

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非生物因素

Cd总量

土壤受Cd污染的情况可以通过土壤中Cd总量反映出来,而Cd的形态决定着潜在的环境风险和生物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土壤中Cd总量大,其生物有效性高。

[48] [49]

土壤理化性质

pH

1)pH变化改变土壤溶液中Cd的溶解度和形态分布,随着 pH 的下降,土壤Cd溶解性增强,pH升高,土壤Cd溶解性降低,其生物有效性降低。 2)影响土壤有机质溶解性,pH值升高,有机质等含量升高,促进Cd的稳定化。 3) pH升高,土壤颗粒表面对Cd的吸附作用增强,Cd生物有效性降低。

[50] [51]

氧化还原电位(Eh)

Eh通过改变pH来影响Cd生物有效性。通常情况下,Eh的升高会导致土壤pH值的降低,造成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Cd释放从而增加Cd的生物有效性。

[51]

有机质(SOM)

通过吸附和络合作用使Cd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改变Cd的移动性及其生物有效性。有机质含量高,对Cd吸附量也大,同时增加有机质可以促使碳酸盐结合态Cd向有机结合态Cd的转化,从而使得重金属Cd生物有效性下降。

[13] [52]

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CEC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EC越高时,土壤吸持的Cd也就越多,植物对Cd的吸收,随CEC的增加而减少。

[48]

土壤粒径和黏粒含量

土壤黏粒通过较大表面积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Cd。细颗粒土壤中Cd生物有效性一般偏高于粗粒级土壤。黏粒较多的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低。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