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因素 | 施肥 | 化肥(尤其是磷肥)中重金属Cd含量高,溶解性强,长期大量施肥会增加土壤中Cd的总含量,导致Cd生物有效性提高。与化肥种类、化肥施用量等有关。 | [55] [56] [57] |
根际环境 | 根际pH值变化和根系分泌物引起不同形态Cd的释放,与根系分泌物发生作用而改变土壤中Cd的存在形态,引起Cd生物有效性的变化。 | [58] [59] [60] | |
种植条件 | 不同的种植条件影响着植物对土壤中的Cd的吸收能力。如在种植水稻过程中长期淹水处理可以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从而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 | [61] [62] | |
外源离子 | 外源Cd浓度的升高,Cd各级形态含量均升高,其中可交换态Cd含量变化最大,Cd的生物有效性升高。当土壤中存在其他金属离子,如锌离子(Zn2+)等,会促进Cd向稳定状态转化;钙离子(Ca2+)等促进Cd向有效态转化。 | [63] [64] | |
生物因素 | 植物种类 | 不同的植物种类及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由于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不一,吸收Cd的生理生化机制各异,导致对土壤Cd的吸收差异大,土壤Cd生物有效性不同。在不同蔬菜中,叶菜类对Cd的吸收富集一般均大于果菜和根菜类,在叶菜类中又以芡菜、小白菜的富集作用较强,包菜较弱。籽粒苋、龙葵、油菜和甘蓝等超富集植物可大大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杨树不同器官间对Cd的富集存在着显著差异,根、茎、叶对Cd的富集量大小依次为:根 > 叶 > 茎。 | [65] [66] [67] |
基因型 | 同种植物不同基因型对Cd的吸收不同。不同的基因型水稻品种对Cd的吸收差异很大,即使在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情况下,仍存在一些基因型品种的稻米Cd含量低于无公害大米标准。 | [68] [69] | |
生育期 | 植物不同生育期对Cd的吸收不同。如水稻中Cd总量积累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升高。 | [70] | |
微生物 | 土壤中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影响着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从而影响其生物有效性。细菌等多会提高土壤Cd生物有效性。 |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