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入

绪论

1、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与生态学的发展史和研究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使命感。

个体生态学

1、人与自然紧密联系:通过生态因子(温度、水、土壤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识和行为;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的实例分析,以及进一步限制因子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抓主要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限制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例如作物引种、农业生产中盐碱胁迫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4、科学探究意识:生态因子学习中,氮磷钾的营养胁迫及盐碱干旱胁迫等研究实例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5、集体合作和自信自我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环节中,小组分工、自学、制作PPT,以及课堂展示等活动,综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品质和自我展示的能力。此部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环节;

6、学习能力的培养:本章学习结束后,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点,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的有机联系,实现知识学习中从整体到部分,最终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能力。此部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种群生态学

1、客观认识自然的能力:通过种群基本特征展开学习,进一步结合实例,培养学生从种群层面客观认识自然的能力;

2、生物保护意识:种群数量特征学习过程中,分析种群衰落的原因,结合濒危动植物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生物保护的意识和行为;

3、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利他行为,为了国家、集体或他人,可以牺牲自我,这种行为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4、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a) r对策和K对策对于生物防治害虫的指导意义;b)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c) 阿利氏规律对濒危生物保护和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d) 逻辑斯蒂方程对休渔、禁猎、自然保护区建立、迁地保护等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e) 捕食作用在保护草原中的指导意义;

5、个人发展定位:生态位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特色发展的意识,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准确找到自我的社会定位,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贡献;

6、爱国精神:a) 年龄金字塔、种群增长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和与时俱进的特点;b) 生态入侵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增强本土物种保护的意识和责任;c) 协同进化学习中,可结合国家新冠疫苗的接种数据,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荣誉感。

群落生态学

1、客观认识自然的能力:通过群落基本特征的展开学习,培养学生从群落层面认识自然,树立正确自然观;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a) 群落组成和结构知识在校园、公园绿化中的指导作用;b) 中度干扰理论在自然保护、农业、林业,以及野生生物管理方面的应用和指导作用;c) 边缘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体现和消极体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发展观;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能力:a) 群落内不同物种地位和作用分析,提高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b) 人类活动对群落动态的双重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积极行为;

4、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熟悉环境和生态文明示范区进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生态系统生态学

1、科学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通过生态系统五大特征的展开学习,培养学生从生态系统层面上认识生态系统的内在客观规律性和机制,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保护自然的意识、行为和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意识:a) 全球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水环境问题,例如沥青地面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海绵城市的建设;b) 碳循环的学习,以当下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规范自己及身边人的低碳行为;c) 氮循环的学习,通过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实践的意识和行为;d) 生长效率的学习,通过分析各能量参数,引导学生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e) 次级生产效率学习,通过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科学放牧的意识和行为;

3、整体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特征的学习,引导学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整体层面上分析生态系统,并能结合前面个体、种群、群落的知识综合对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进行分析;

4、资源合理利用意识:生态平衡及其调节的学习中,通过生态平衡影响因素的学习,培养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5、科学探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碳循环学习中,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的科研工作,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6、和谐友善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个体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需要建立在诚信、友善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应用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污染生态学)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a) 生态学理论知识在生态农业建设、持续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的能力;b) 生态学理论知识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绿色生态小区和花园式城市的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及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c) 生态学理论知识在人口数量控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人类素质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d) 生态学理论知识在生态修复中的指导作用,结合具体触目惊心的污染案例,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和修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应用生态系中人类作为参与者的双重调控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态学理论知识对应用生态系统进行具体分析,包括特征分析、存在问题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