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出处 | 产地 |
秦汉 | 《神农本草经》 | 生山谷。 |
魏晋 | 《名医别录》 | 生常山及上党水傍。 |
南朝 | 《本草经集注》 | 生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莼、未舒者佳,其腹里有丝。次出高丽、百济,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并不如。 |
唐 | 《新修本草》 | 今出雍州南山溪水,华州山谷涧间。 |
宋 | 《本草图经》 | 出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今关中亦有之。 |
《证类本草》 | 生常山山谷及上党水旁。 | |
明 | 《救荒本草》 | 生常山山谷及上党水旁。关中,蜀北,宕昌,泰州,雄州皆有。今钧州密县山谷亦有之。 |
《本草品汇精要》 | 道地:晋州、潞州、耀州、秦州。 | |
《本草蒙荃》 | 生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 | |
《本草原始》 | 始出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今关中亦有之。 | |
清 | 《本草备要》 | 生河北关中。 |
《本草崇原》 | 款冬花出关中、雍州、华州山谷溪涧间。 | |
《罗氏会约医镜款冬》 | 生河北关中。 | |
《植物名实图考》 | 今江西、湖南亦有此草。 | |
近现代 | 《增订伪药条辨》 | 生河北关中,微见花未书放者良。山西太原出者,色紫红无梗,为手瓣冬花,最佳。有梗者,曰上冬花,次之。梗多色黑紫者,曰中冬花,亦次。亳州出者更次。 |
现代 | 《中国植物志》 | 产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和湖北、湖南、江西、贵州、云南、西藏。常生于山谷湿地或林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俄罗斯、西欧和北非也有分布。各地药圃广泛栽培。 |
《中华药海》 [9] | 生长于河边、沙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 |
《青海植物志》 [10] | 九尽草,产东部农业区。生于河边或山坡,海拔约2500米。分布与我国大部分省区;在欧洲、亚洲及非洲北部的一些地区也有。 | |
《内蒙古植物志》 [11] | 生于河边、砂质地,或栽培。见于阴山、阴南丘陵州。产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清水河县)、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广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印度、伊朗、中亚、西伯利亚、远东、欧洲、非洲也有。 | |
《西藏植物志》 [12] | 产察隅、米林、林芝、朗县、错那。生山坡、路旁、溪边及潮湿地上,海拔3100米。分布于华北、西北、湖北、湖南、江西、喜马拉雅山区;印度、伊朗、苏联、西欧及非洲北部也有。 | |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 主产于河南嵩县、卢氏,甘肃灵台、泾川、天水,山西兴县、临县、静乐,陕西榆林、神木,以及宁夏、内蒙古等地。以河南产量大,甘肃灵台、陕西榆林所产的质量最佳。栽培品主产于重庆、巫溪、城口、广元,陕西府谷、子长、镇巴、榆林,山西祁州、兴县、静乐,甘肃政和、康乐、魏源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