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典型降碳环境 治理政策

具体内容

1

开展应对气候 变化立法

英国2008年出台《英国气候变化法案》;德国2019年出台《联邦气候保护法》,且德国16个州中有10个州已出台了州级应对气候变化法;法国2021年出台《气候与恢复力法案》;《欧洲气候法》已达成政治一致,即将出台,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8] 。

2

征收“碳税”

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征了碳税 [9] 。1990~2004年芬兰、丹麦等北欧发达国家最早开始实施碳税;2005~2018年随着国际上对碳税手段的研究及应用不断深入,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开始尝试征收碳税。2019年以后随着碳税手段的成熟化以及全球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上达成共识,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符合国情的碳税政策 [10] 。

3

将气候变化 纳入环境 影响评价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政策及行动制定的考虑范畴,并通过影响评价的方式来减少其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公众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2001年,欧盟《计划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成员国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必须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2013年,欧盟《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纳入战略环境评价的指南》要求在战略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2015年环境管理与评估研究所(IEMA)出台《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力和适应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可为各国开展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指导。2019年,加拿大《气候变化战略(草案)》明确提出联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将项目碳排放水平及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纳入评价范围 [11] 。

4

推进碳排放 交易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是全球参与国家最多、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ETS推行以来,欧盟碳排放量显著下降,2019年相比2005年下降20% [12] 。

5

设置应对气候 变化专项基金

欧盟“Fit for 55计划”设立社会气候专项基金,为因住宅节能改造、交通工具电动化转型而受影响的家庭、交通运输企业提供帮助 [13] 。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未来十年将投入超过100亿欧元创新基金支持能源、建筑、运输、工业和农业等部门的清洁技术研发创新。

6

征收 “道路拥堵费”

新加坡1975年起对进入市中心控制区域内的车辆每天收取3新元的“道路拥堵费”。英国伦敦于200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于2007年开始对市中心的车辆征收“道路拥堵费” [14] 。纽约市政府提出的“拥堵费”计划要求2021年起任何驶入曼哈顿60街以南的车辆都要收费,从而有效减少城市交通领域碳排放。

7

探索碳排放 智能化管理

2021年巴西圣保罗市建立“碳中和”监管平台。该平台包括碳排放指标监测和碳减排政务管理两大核心功能,可对来自电力能源、石化工业、政府机构等领域多种数据融合分析,采取科学、精准、高效的方式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加快实现“碳中和” [15] 。

8

建立绿色 生活积分制度

日本投入1094亿日元创设绿色住宅积分制度,用以引导住房建设领域绿色化发展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