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学派 | |||
利益调和学派 | 治理学派 | |||
美国学派 | 英国学派 | 德国学派 | 荷兰学派 | |
微观层次 | 中观层次 | 宏观层次 | ||
1950s | 弗里曼提出“次级系统”概念 |
|
|
|
1960s | 卡特使用“次级政府”概念,麦克内用“私营政府”“国家俘获”补充内涵; 罗威提出“铁三角” |
|
|
|
1970s | 雷普利和富兰克林发展“次级政府”研究; 黑克罗不赞同“铁三角”,提出“议题网络” |
|
|
|
1980s | 麦克法兰将议题网络看作三位一体权力; “政策社区”“决策网络”“行动者联盟”等概念出现 | 理查森和乔丹沿袭美国研究传统,借用“政策社区”概念分析英国政策制定过程 |
|
|
1990s |
| 以罗茨和马什为代表的学者,开始重视政策网络的政治机构间关系; 认为政策网络源于英国; 罗茨模型的提出与改进 | 马林和曼茨等学者认为,治理是由多个主体相互联系、交换资源实现; 鲍威尔等学者认为,政策网络是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新社会结构形式; 肯尼斯和沃尔克等学者认为,政策网络是区别于层级制和市场制的新治理模式; 马林等学者认为,政策网络是层级制和市场制的组合 | 基克特等学者重视网络治理,关注政策网络和政策结果的关系; 一种重视博弈管理,一种重视网络建构,两者内容互有交叉 |
至今 | 与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结合,加入量化手段,实现政策网络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