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集空间类型

特征

发育程度

附存的主要岩石类型

孔(直径小于2 mm)

原生

残余粒间孔

位于颗粒之间,大小在0.05~0.5 mm,孔隙周围的胶结物或基质基本未发生溶解作用

鲕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

鸟眼孔

沿纹理方向拉长排列,大小在1~5 mm,被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或石膏等充填–半充填

粉晶白云岩

晶间孔

位于晶粒之间,孔隙常呈三面或多面体,面孔率可达2%~4%

粉晶白云岩

次生

晶间溶孔

经溶蚀扩大而成,孔隙边缘具明显溶蚀的港湾状、孤岛状痕迹,面孔率平均可达2%~4%

中–高

粉晶白云岩

粒间溶孔

孔隙边缘呈不规则状或港湾状,大小0.5~1 mm,面孔率3%~6%

鲕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

粒内溶孔

颗粒内部被溶解后形成的孔隙,分布局限

中–高

鲕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

铸模孔

颗粒或晶体被全部溶解,仅保留外形

中–高

鲕粒白云岩

孔隙性溶洞

在孔隙基础上进一步溶蚀扩大的洞,局部被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和沥青半充填-全充填

各类碳酸盐岩

裂缝性溶洞

大气淡水和地层水沿裂缝运移并发生溶解,将裂缝扩大所形成

各类碳酸盐岩

砾间洞

分布在岩溶角砾岩的角砾之间,形态大小不一,常被碎屑、亮晶胶结物或石英微-半充填

中–低

岩溶角砾岩

构造缝

由构造破裂而成,具有不同组系和特征

各类碳酸盐岩

压溶缝

常见的为缝合线,由压溶而成,呈锯齿状

中–低

各类碳酸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