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

释放原理

释放条件

释放规律

pH

磷的赋存形

态、离子交换过程和竞争沉积物表面的吸附点位而影响磷在沉积物-上覆水的迁移转化特征

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 HOP 4 2 -和 H 2 PO 4 的形态存在,易与金属离子结合而被沉积物吸附,且植被吸收量较高,因而磷释放量相对较低。

升高pH可降低铁铝化合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尤其是在强酸环境下,铁铝化合物表面发生质子化,磷吸附量显著增加。

酸性条件下,磷酸盐以溶解态为主,Al最先释放,此时,HCl-P释放程度也会增强。

碱性条件下,磷酸盐以离子交换为主,OH-与被束缚的磷酸盐阴离子竞争吸附位点,导致磷的释放能力增强。

有机质

通过与Ca2+结合降低其活度促进溶解;也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矿化释放磷,提高溶液中磷的活度抑制溶解。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腐殖酸等物质,降低了土壤对磷的固持能力。

目前,土壤有机质对磷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结论尚不统一。

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促进各形态磷之间相互转化,对底泥磷素有效性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

温度

温度升高加快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速率,引起间隙水耗氧增多,降低了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导致磷从正磷酸铁和氢氧化铁沉积物中被释放至间隙水;升高温度可促进生物扰动、矿化作用和厌氧转化等过程,造成间隙水溶解氧含量降低,表层沉积物逐渐恢复为还原状态,使Fe3+向Fe2+转化,加速磷酸盐的释放。

升高温度可促进磷从底泥向水体中迁移扩散,底泥转变为磷释放源,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生态风险。

随着温度升高磷的释放加快。

水流

水体与底泥会发生物质交换,改变悬浮颗粒的量

水流快,发生的物质交换量增多, 增加了水体中悬浮颗粒的量。

随着扰动速率增加,释放加快。

水流慢,物质交换量较少,水体中悬浮颗粒的量也相对减少。

N:P

不同比值影响水生植物的种类、分布状况和微生物的含量与活性,进而影响湿地土壤磷的释放机制

当N:P ≤ 25时,有机质以矿化为主,磷素得以释放;同时,可降低因有机质累积而引起的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风险。

目前,N:P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尚不明确。

当N:P ≤ 4.82时,湖泊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水体及沉积物有效磷含量明显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