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特点 | 影响因素 | |
微生物修复 [15] | 原位修复 | 不破坏土体/水体结构情况下,直接在污染源及其残留部位, 通过培养或加入微生物与生物通气、生物注气、生物冲淋等 方法进行修复 | 污染源毒性及生物可利用性;环境介质理化性质及营养状况 |
异位修复 | 采用土著微生物或外源生物降解菌,适用于污染严重、易造成二次污染、污染受体易搬运或不宜采用原位生物修复的情况 | ||
植物修复 [16] | 利用植物转移、容纳、转化污染物,可用于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污染土壤与 水体修复,不占额外土地、环境效益好、成本较低。但存在富集植物种类少、 修复周期长以及对修复对象营养状况有要求等局限性 | 植物生长特性;污染物源强及在环境中的赋存形态;环境介质理化性质(pH、有机质等) | |
动物修复 [17] | 动物对场地污染土壤与水体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可用于评估场地污染对人体 健康的影响以及场地修复效果验证等 | 动物的生物指示作用、 环境要素、污染源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