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与具体内涵 | 二级指标与具体内涵 |
A. 教学目标: 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 A-J1:教学目标明确; A-J2:教学目标设置科学合理; A-J3: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协同发展。 A-X1:理解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内容如何结合; A-X2:理解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体现。 |
B. 教学内容与设计: 线上学习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与应对、心理疾病的识别与应对等;线下学习部分: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伙伴模式进行学习,注重对于操作性和应用性技能的训练。 | B-J1:点对点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 B-J2: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内容的可量化、可评估; B-J3:教学设计兼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需求; B-J4:线上线下学时分配合理,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B-X1: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达成知识层面的理解和习得; B-X2:通过应用教师的教学设计,科学利用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时间,达成技能层面的掌握。 |
C. 教学资源: 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线上学习资源(线上课程学习资源、线上拓展与延伸学习资源)和线下学习资源(线下课程资源、线下学习拓展与延伸资源、师生–生生互动延伸学习资源、线下技能应用资源)的有机融合。 | C-J1: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C-J2: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C-J3:教学资源更新周期短、更新速度与教学内容吻合。 C-X1:教学资源方便易得; C-X2: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高; C-X3:教学资源与实际生活应用情境的吻合和可迁移程度高。 |
D. 教学平台与环境: 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上线下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支撑混合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 D-J1:线上线下教学软硬件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D-J2:线上平台操作便捷、运行稳定、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各项功能,方便生生–师生的互动; D-J3:线下教学环境(特别是现代化新型智慧教室)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教学内容实施。 D-X1:线上教学平台可得性和使用便捷性; D-X2:线下教学环境(特别是现代化新型智慧教室)各项软硬件设施的操作方便性。 |
E. 教学实施: 师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达成有效配合,协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E-J1:教师线上学习部分——教师线上布置作业与练习次数、教师线上答疑与批改作业次数、教师线上组织教学活动次数、教师线上指导学生其他教学活动次数等; E-J2:教师线下学习部分——教师课程团队定期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教师运用线下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环境(智慧教室等硬件设置)组织课堂活动情况、教师及其团队促进学生创新性思考和学习探索的情况等。 E-X1:学生线上学习部分——学习时长与学习次数(课内和课外拓展)、完成任务点比例、线上参与活动次数、讨论与提问区发帖与回帖次数、小组任务完成次数与质量、线上测试和作业完成次数和质量等; E-X2:学生线下学习部分——课堂学习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次数和质量、课堂小组活动参与次数与质量、课堂练习和测验完成次数和质量、课后作业完成次数和质量、生活情境迁移练习的次数和完成质量等。 |
F. 教学效果: 学生–教师–专家三主体,从目标、形式、内容、质量四层面,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对大学生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 F-Z1:考核的全面性与阶段性结合; F-Z2:知识、技能、应用与综合性评价; F-Z3:教学整体质量情况。 F-J1:单个学生与教学班整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达成情况(形成性评价); F-J2:单个学生与教学班整体成绩与其他考核情况(结果性评价); F-X1:个体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习得情况; F-X2:个体心理健康技能的应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