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实验内容 | 结果 |
德国Puretskiy N [30] 等 |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固定在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微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上,由此构筑了树莓状颗粒,之后把聚五氟苯乙烯固定在颗粒上,由此形成超疏水表面。 | 经过20 min的超声处理后,仍能保持其树莓型结构 |
德国Vollme [31] 等 | 将纳米级二氧化硅颗粒固定在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微米二氧化硅颗粒上,形成树莓状颗粒,改成聚五氟苯乙烯固定在颗粒上,由此形成超疏水表面。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于二氧化硅的粒子表面成功构筑了硅氧键来增加它的机械稳定性能。 | 从30厘米的高度用l00到300 gm的沙粒冲击测试,对化学表面修饰后的样品进行检测,虽然经受多次冲击,然而表面仍可保持超疏水的性能 |
Ding [32] 等 | 利用喷砂法位于环氧树脂上构建出微米结构,之后采用简单的滴涂法使得纳米级二氧化硅与环氧黏合剂的混合溶液涂覆到该微米结构之上,最后涂覆上端氨基聚甲基硅氧烷改性的环氧黏合剂 | 通过速度为10 m/s的水流对化学修饰后超疏水表面进行冲刷两个小时后,该表面仍然保持超疏水的特性 |
Brown P S [33] 等 | 采用喷涂法位于特殊的微结构上喷涂环氧树脂和碳纳米管的混合物构筑出超疏水表面。 | 10 kPa压力的水流下测试冲刷耐久实验,一天之后,测得接触角仍然保持150˚以上。再者100次摩擦后,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该表面几何形貌,测得对该超疏水表面的微纳米结构作用只有极小的磨损。 |
美国纽约大学XU Q F [34] 等 | 把钢丝网眼当做模板,利用模板挤压法成功构筑了 接触角为160˚的聚乙烯的微米级的柱状微小结构的 超疏水表面。 | 对实验后的样品使用线性磨耗仪,并且施加32 kPa的 压力,对超疏水表面进行5500次往复摩擦后, 测试其表面湿润性,仍然保持超疏水特性。 |
Chao X [35] 等 | 用电子辐射技术处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硅酯混合物的旋涂膜,使PMMA微球体积缩小,并使硅酯转变成碳氧化硅陶瓷纳米级突起,形成了微米级孔洞和附有纳米乳突的微球结构。 | 铅笔硬度实验测试后,仍具有良好疏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