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策略

优点

缺点

参考文献

配位原子数目

1) 实现配位原子数目的调控策略相对简单,通常可以通过控制SACs的热处理温度实现对配位数的调控;

2) 第一壳层配位原子配位能力强,其配位数极大影响中心金属原子的配位构型和几何构型,是影响SACs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

3) 通常具有单一简单的配位结构,是研究催化反应机理理想平台

1) 配位结构相对简单,活性位点单一,对复杂催化体系催化性能;

2) 对称的电荷分布可能限制某些反应物的活化,限制SACs更加广阔适用范围

[13] [14] [33] [34]

配位原子种类

1) 通过调整配位原子种类调控SACs配位微环境的操作相对容易,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重复性;

2) 第一壳层配位原子配位能力强,调变SACs的配位原子种类对催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3) 调整配位原子种类能够进一步优化中心金属原子d带中心,促进电荷分布极化,向费米能级发展,能够有效降低中间态的吸脱附活化能

1) 虽然具有不对称的配位构型,其活性位点任较为单一

2) 实现大规模合成不对称配位构型以及电荷分布的SACs任面临难题

[19] [20] [21] [22] [25] [27] [28] [40] [42]

配位原子位置

1) 配位结构复杂,掺杂在不同位置杂原子与中心金属原子可以形成多活性位点协同催化体系,适用于更加复杂或条件苛刻的催化反应

1) 精确控制杂原子引入的位置存在巨大挑战;

2) 与直接配位原子不同,第二壳层或更高壳层原子的配位强度通常较低,相对催化能力的影响较小;

3) 对于单原子协同催化体系中的反应机理尚未明确

[38] [3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