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内涵

压力类评价指标

海域开发强度

填海成陆面积

区域内填海活动形成的陆域面积。

岸线开发强度

岸线人工化指数

区域内各类人工岸线长度与其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影响系数之和与岸线总长度的比值。

陆域开发强度

建设用地面积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区域内建设用地的面积。

承压类评价指标

空间资源现状

自然湿地面积

海岸线与−6米等深线之间的永久性水域与潮浸地带的面积。

自然岸线保有率

自然岸线长度与岸线总长度的比值。

水动力环境状况

水交换率

海域的水体交换能力的具体体现,基于三维潮流场及物质运输模型计算得出。

海水水质状况

优良水质面积比例

评价海域中水质评价结果为一类海水水质和二类海水水质面积之和与评价海域总面积的比值,通常用来表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

生物生态状况

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

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量化底栖生物的多样性,表征区域生物生态状况。

湿地植被面积

海岸带湿地区域内分布的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

沉积环境状况

沉积物污染指数

表征区域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其计算方法为:将沉积物理化性质指标(硫化物、有机碳)和一般污染指标(重金属、石油类、六六六、DDT和多氯联苯)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沉积物质量评价等级;沉积物质量良好赋分值为3,一般为2,差为1,由此得出。

弹性类评价指标

岸线整治修复状况

生态恢复岸线保有率

生态恢复岸线长度与岸线总长度的比值。

滨海湿地整治修复状况

滨海湿地修复面积比例

滨海湿地修复面积与研究区域内2001年后新增围填海面积之比。

海洋空间资源保护政策

海洋保护空间占比

海洋保护区面积与海岸带面积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