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题 | 学习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主题1: 初见天坑 |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秘欲望。训练学生提取与总结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地貌,让学生自行归纳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 |
1) 视频播放:播放《地理中国》“汉中天坑”介绍片段。汉中天坑主要分布于32˚N~33˚N之间,是北亚热带最大及最高纬度的天坑群。 (W、H) 2) 思考:从自然地理角度思考汉中地区为什么会形成天坑群?引导学生走进喀斯特。(W、H) | |||
| 环节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
| |
3) 探究1:给出有关汉中地区自然环境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天坑群的形成与当地的地貌有无关系?主要是什么地貌?(E) 4) 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对喀斯特地貌的初步认知。(H) | |||
主题2: 天坑之外 | 环节3:情景初现、提升素养 | 结合图片,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 |
5) 图片展示:展示天坑不同阶段的景观图片及天坑演变示意图,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讲解石笋、石柱等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E) 6) 摄影组展示:摄影组将拍摄到天坑外的地表地貌景观制作成影片并展示。(E) 7) 小组讨论汇报:根据喀斯特地貌成因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演变示意图,学生自行总结描述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T) | |||
主题3: 探秘天坑 | 环节4:小组实验、巩固新知 | 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地理实践力,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感受更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 |
8) 实验探究1:用各小组课前采集到的岩石样本进行实验,结合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及分布区的自然条件,探索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T) 9)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有高浓度CO2气体的水槽中的石灰岩碎块变化更剧烈。(E) 10) 小结:此实验说明可溶性岩石、CO2、H2O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条件。(R) | |||
环节5:图文结合、深度学习 | |||
11) 探究2:回顾学历案,将全班分为地质组、水文组、气候组,再结合探究1与实验1,探讨天坑成因,进一步总结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原因。(E) 12) 小组汇报探究成果。(R) 13) 小结:天坑(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为碳酸盐岩、气候基础为“汉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受东南季风和风带移动影响,秋季多雨、地下水资源丰富。(E) | |||
环节6:深化理解,升华理念 | |||
14) 思考:结合材料,碳酸盐岩广布的地区容易出现什么环境现象?(R) 15) 小结:碳酸盐岩广布的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E) 16) 总结:本节课探秘了天坑,认识了地表及地下喀斯特地貌,了解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并发现了岩溶地区的地理环境问题。(E) | |||
主题4: 强化练习 | 检测强化: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回答问题。
Figure 1. Karst landform 图1. 喀斯特地貌景观 | 从人地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再次反映当地喀斯特地貌广布。检测强化环节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 | |
|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ontour lines of karst landforms 图2. 喀斯特地貌等高线示意图
1) 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以(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 2)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岩,并且气温,降水总量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