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

党参膏

一贯煎膏

杞菊地黄膏

柴胡疏肝膏

出处

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编校《清太医院配方》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清·董西园《医级》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原料

党参8份,当归、熟地黄各4份,升麻1份,白蜜适量。

北沙参、麦门冬、当归身各90克,生地黄200克,枸杞子120克,川楝子45克,炼蜜适量。

枸杞子、菊花各90克,熟地黄240克,山萸肉、干山药各120克,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0克,炼蜜适量。

陈皮、柴胡各60克,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各50克,炙甘草30克,炼蜜适量。

制作

① 上述药物洗净,用水浸泡半日;② 诸药入锅,用水煎透,取汁去渣,连续3次;③ 合并3次药汁,小火煎熬,至黏稠状,入白蜜收膏。

① 先将上述中药加清水煎3次,滤渣取汁混合,浓缩;② 入炼蜜溶化拌匀,熬制成膏,瓷罐收贮备用。

① 先将上述中药加清水煎3次,滤渣取汁混合,浓缩;② 入炼蜜溶化拌匀,熬制成膏,瓷罐收贮备用。

① 将上述药物加清水煎3次,滤汁、去渣;② 合并滤液,小火浓缩,加炼蜜调匀收膏,瓷器贮之。

服法

每日2次,每次1匙,白开水冲服。

本膏为10日量。每日2次,每次1匙,温开水冲服。

本膏为10日量。每日2~3次,每次1~2匙,温开水冲服。

本膏为10日量。每日2次,每次10克,饭前温开水冲服。

功效

补气益元、养血补肝。

滋阴疏肝。

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按语

① 治虚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少气、脉洪大而虚。② 气虚自汗、心神不宁、多梦纷纭。③ 气虚不能摄血之出血症,如月经量多,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④ 脾虚久泻久痢,长期不愈者。⑤ 一切老年清阳下陷,元气不足之症,如脱肛、小便频数、大便日行多次等皆能服之。

《辞源》云:“一贯即以一理贯穿于事物之中。”中医认为,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故肝肾之病,同一治之本方通过滋阴养肝,而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症,其剂型原为煎剂,现改为膏剂。方中生地黄、枸杞子滋养肝肾阴血,使阴血充,则肝木柔和;北沙参、麦门冬清肺益胃,肺胃津液充足则能养肝;当归入肝,为血中气药,补血活血;川楝子疏肝解郁,条达气机,以平肝气横逆;生地黄、枸杞子质稠味厚,前人有“腻膈”之说,但配伍当归、川楝子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则无此弊。是一附阴养肝、疏肝理气的佳品。

本膏由杞菊地黄丸改编而来。枸杞子性平,味甘,柔润多液,是一味补养肝肾的常用药物;菊花分为白菊、黄菊、野菊,功用略有差异,本膏采用白菊,取肝明目之效,与枸杞子配伍,则补肾、养肝、明目;熟地黄甘温滋阴、补肾填髓,在补肾阴同时配泽泻以甘寒渗利,宣泄肾浊,以防熟地黄之滋腻留湿;山萸肉酸温收敛,养肝涩精,在补肝阴同时配以牡丹皮清泻肝火,制约其温涩之性;山药甘平滋润,补脾固肾,在补脾阴同时配以茯苓性平甘淡,渗利脾湿,以助山药健脾化湿之功。诸药合用,肝肾同补,滋阴明目。

本膏将柴胡疏肝散改为膏剂而成。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因情志不遂,肝疏泄功能失调所致。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会出现肝经循行部位疼痛的症候。所以,方用柴胡、香附疏肝、行气、解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增强行气止痛的作用;陈皮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意在疏肝行气,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气血调和,痛止而心情舒畅。

适用 范围

此膏大补元气、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通血脉、破坚积。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健脾,以资气血化生之源;当归性温,味甘、辛,养血和营补肝;熟地黄性微温,味甘,补血滋肾养阴;三药合用滋肾补肝健脾,脾旺血自生,气盛血自行,阳生阴长,虚弱诸症皆消。

① 肝阴虚而致胁痛、胃痛、反酸、咽干口燥,舌红而干等症。② 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慢性肝炎、慢性睾丸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之保健服用。

① 肝肾阴虚,症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② 学习紧张,视力下降。③ 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之中老年者保健服用。

① 肝气郁滞,症见胸胁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叹息、脘腹胀满等。② 作为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肝郁气滞者保健服用。

注意 事项

熟地黄滋腻碍胃,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慎用。即使服用可以加入陈皮、砂仁等理气健胃的药物。

本膏偏于滋腻,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不宜服用。

① 脾虚胃弱,消化不良者慎用。② 阳虚畏寒,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本膏药物偏于辛散,肝胃阴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