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

加减扶元和中膏

四君子膏

参苓白术膏

建中膏

出处

《慈禧太后医方选议》。

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汉·张仲景《伤寒论》。

原料

党参45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归身30克,续断30克,生黄芪30克,炒谷芽30克,鸡内金30克,香附18克,熟地黄18克,砂仁12克,佩兰草12克,生姜24克,半夏24克,红枣肉20枚,冰糖250克。

人参(去芦)、白术、茯茶(去皮)各90克。炙甘草60克,炼蜜适量。

莲肉(去皮)、薏苡仁、炙甘草各90克,砂仁、桔梗各60克,炒白扁豆120克,白茯苓、人参、白术、山药各150克。

党参、白芍各360克,桂枝180克,炙甘草120克,生姜180克,大枣120克,饴糖600克。

制作

上药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兑冰糖为膏。

① 上述4味加清水煎,取汁滤渣,合并药汁;② 入炼蜜调拌均匀,小火浓缩成膏状即可。

① 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加清水煮至烂熟,捣成糊状;② 余药研为细未;③ 将药糊、药末混合,搅拌均匀,瓷瓶贮存,冰箱保存。

① 将前6味药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② 将滤液加热,浓缩为浸膏;③ 清膏中加入饴糖,搅拌混匀,加热至沸,浓煎收膏。

服法

每服一匙,白开水冲服。

本膏为10日量。每日2次,每次1匙,淡盐开水冲服。

本膏为10日量。每日2次,每次1匙,温开水冲服。小儿量岁数斟酌减量。

本膏为10日量。每日2次,每次2匙,白开水冲服。

功效

扶元和中。

益气健脾。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温补脾胃、缓急止痛。

按语

此方由扶元和中膏去杜仲,加续断、熟地黄而成。扶元和中膏见于《慈禧太后医方选议》一书,为和中散加减而成膏者。扶元者,补脾肾之元气也,本膏加续断以补肝,熟地黄以补肾,乃加强其补益之力。为健脾补肾疏肝和胃之剂。适用于肝肾不足,脾胃不和之症。

本膏来源于补气名方四君子汤。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司受纳,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气血不足,故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四肢无力、语言低微、饮食减少、大便溏薄等症。只要中焦脾胃之气恢复,运化受纳功能正常,诸症即会消失,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本经》谓:“主补五脏”;白术性温,味苦、甘,功能重在补气健脾、增进食欲,与人参相配有较好的补益作用,《本草汇言》称其:“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脾和胃;茯苓健脾、补中渗湿,助人参、白术健脾之功。因为,参、术、草了味均为甘湿壅滞之品,服后容易出现脘腹胀满,配用获茶之渗湿利水,则补中有泻,补而不腻。4药合用,药性平和,不热不燥,益气健脾。似有君子风范,故名“四君子”。

本膏由参苓白术散改名而来。脾虚湿滞,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出现脘腹胀满、食少、或吐或泻等症。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渗湿;薏苡仁、白扁豆、山药降化湿浊,利小便而健脾止泻;莲子补脾涩肠,既健脾,又渗湿止泻,善治疗脾虚久泻久痢;砂仁芳香醒脾和胃、行气化滞,帮助补气的药物促进脾胃运化,使食欲恢复而暖胃止呕;桔梗宣利肺气,以通利小便,使大肠过多的水分从小便而出。诸药合用,补益脾胃而又理气行滞,理气行滞又止泄泻,并能升清降浊,升水谷之精气充养全身,降湿浊从小便而去。

张仲景小建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疼痛的有效方剂,本膏根据其改编而来。方中原无党参,为加强补气健脾的疗效,故加入。饴糖是本方之主药,其性温,味甘,质润,益脾气并养脾阴,温中焦而缓急止痛。根据药理实验,饴糖不仅有助于胃肠消化食物,消除胃灼热和恶心反胃的症候,并且能减轻胃脘部疼痛,降低胃酸,保护溃疡面,使之愈合。桂枝温阳而去虚寒;白芍养阴而缓肝急;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桂枝辛甘养阳,益气温中缓急,又合芍药酸甘化阴,柔肝益脾和营;生姜温胃、散寒、止痛,大枣补益脾气,姜枣合用以升腾中焦脾胃生发之气而增强本方药效;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中气健、化源足、肝脾调,腹痛等中脘不舒的症候自除,故方以“建中”命名。

适用 范围

脾虚食少,胸闷干呕,腰酸无力。

① 脾胃气虚,症见面色苍白、语盲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等。② 大病初愈时或慢性病衰弱患者不思饮食、食量减少、身体消渡、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者。③ 胃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之辅助治疗。

① 脾虚腹泻者,如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等症。② 慢性胃炎、肺结核、慢性肾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及妇女带下等属脾虚夹湿者之保健服用。

① 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 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热等属于脾胃虚弱、阴阳不和者。③ 脾胃虚弱,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少便溏、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者进补服用。④ 正常人保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