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内容与融合学科内容

教学流程

融合设计意图

[地理教学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

[融合学科]: 知识融合:语文古诗词知识

[多媒体展示]:

徐霞客的《漫游黄山仙境》:“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

抛出问题:“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小结启下:黄山“四绝”组合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

利用古诗创设文学情境,导入地理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衔接过渡:“自然环境由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五大地理要素构成,前面我们学习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过程、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知识,就是一个将自然地理各要素相联系的过程。”

[地理教学内容]: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融合学科]:

知识融合:政治学科唯物辩证法;

方法融合:语文学科说明方法——打比方

1. 展示木桶盛水图片

师生互动

师:“观看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原理?”

生:“木桶原理。”

师:“这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什么?”

生:“取决于木桶的最短板。”

师:“联系唯物辩证法,你们觉得哪个观点和木桶原理相关?”

生:“联系观。”

师:“组成木桶的各个木块和木桶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把自然环境比作整体,各组成要素看作部分,整体内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也是如此。”

播放新闻片段:突遇暴雨,黄山山体崩塌

教师抛出问题:“如果黄山的花岗岩体遭到破坏,奇松、云海、温泉这些要素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再次设问:“可以用哪些成语或俗语来总结上述事例?”

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引起整体的变化。”

运用思想政治学科中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自然环境比作整体,各组成要素比作部分,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各组成要素关系的理解。

运用成语释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探究,突破本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过渡:联系是普遍的,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与各要素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认识。

[地理教学内容]:自然地理系统的生产功能

[融合学科]:

知识融合:生物学科光合作用过程

2. PPT展示光合作用示意图

邀请学生上台讲解光合作用过程

教师进行引导提示:“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参与?”

学生:“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自然地理系统的各要素都有参与。”

教师继续引导:“这说明自然地理系统具备什么功能?”

学生:“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知识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借助生物学科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辅助学习,能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过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地理教学内容]: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功能

[融合学科]:

知识融合:生物学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物固碳;

知识融合:化学学科碳酸钙遇水和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氢钙;

思想融合:思想政治学科唯物辩证思想

3. 教师设问:“通常情况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相对稳定状态。”

教师继续追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实现相对稳定的?”

学生抢答:“通过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碳交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固碳的功能,可以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

教师:“联系上节课学习的海气相互作用,你们还有什么观点可以补充?”

学生思考回答:“海洋中溶解的钙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沉淀,也可以起到消耗二氧化碳的作用”。

教师总结过渡:“正如大家所提到的二氧化碳产生及消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使自然环境保持稳定性。当自然地理要素以合理、有序的状态处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地理教学内容]:自然环境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融合学科]:

知识融合:生物群落

4. 小组探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描述其在采伐迹地上经历的演替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当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的平衡会被打破,建立起新的功能,从而形成新的平衡。

运用生物群落的知识作为案例,用发展的观点阐述这部分知识,突破难点。

过渡:人类对森林的合理利用和改造,必须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掌握来实现。同样,建立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教学内容]: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融合学科]:

方法融合:语文学科首尾呼应

5. 展示材料和图片:黄山的自然景观形成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其自然风景开发历史已有两千年,在经历漫长的时间演化,仍然俊秀挺拔,得益于人们的合理开发。

借鉴语文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导入和结尾都利用黄山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尊重自然规律的结论,升华情感,树立人地

观看材料,同学们谈谈感受:“人们在开发黄山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了黄山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有度,尊重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树立人地协调观。”

协调观。

课堂练习

(2021海南高考卷):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 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 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 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9]

该高考题较好地体现了与生物学科种群知识相融合

作业设计

1. 查找有关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古诗词句或者俗语;

2. 以草原系统的破坏设计案例,说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