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论发展阶段及特点

肉刑实施过程的变动

春秋

和春秋

以前:

气论

概念

逐渐

形成

夏、商

1) 上帝一神教统治下,

并没有作为哲学思潮的气论观念

2) 身体观与原始的宗教体验

或巫医传统关系密切

1) 以占卜形式揣测神意决定惩罚

2) 轻罪重罚,以酷烈的肉刑显示上天的威力

3) 肉刑施用范围大

4) 以刑定罪,刑法具有神秘性和随意性

以神权法思想为指导的肉刑

西周

早期

1) 气论哲学产生

2)配合西周时早期的五行学说,

天地之气、阴阳二气、土气等概念流行,

表现出较风、云、呼吸之气更为抽象

和概括的功能属性内涵 [44]

3) 突破了上帝一神教的神学束缚

1) 神治向人治、神权向王权过渡,意识到统治者的道德质量和民心向背是直接关系政治成败的因素

2) 司法实践主张“明德慎刑” [45]

3) 确立自由裁量权,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

4) 取消族株连坐2

5) 禁止“炮烙”等酷刑,反对不教而刑

6) 刑罚适中,刑当其罪

明德慎罚思想基础上的肉刑

春秋

1) 气论哲学以“六气”说为其表达形式3

2) 开始用气来说明万物的生成

3)人的精神活动、思想感情也用“六气” 加以阐释,隐指了“气”也是生命体生命力 的本质4

1) 周天子失去地位,诸侯异政,

新旧交替频繁,社会斗争激烈

2) “刑乱邦用重典”成为主导思想

3) 采取“莫如猛”的高压政策,

任意诛罚,滥用肉刑5

刑乱邦用重典思想下的肉刑

战国:

气论

概念

臻至

成熟

1) “六气”说不再如春秋时期具有哲学意味,

虽然依旧存在,却没有被作为哲学范畴使用6

2) 气作为万物构成的基础有了更大的发挥,

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属性而被广泛用来解释各种 社会现象,不再仅仅局限在人的几种情感状态上 [46]

3) 气被看作万物演化的动力和世界多样性的根据,

“精气”说出现 [47]

4) 肯定气作为宇宙的本源 [48]

1) 商鞅重刑主义对肉刑的泛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7

2) 实行轻罪重刑的原则,充分发挥肉刑的威慑作用,从而实现“以刑去刑,国治”(《商君书·去强》)的目的

3) 强调重刑以明威,使公开频繁施用肉刑合理化

4) 韩非维护和发展了“以刑去刑”学说,使重刑理论更为成熟,“强君”与“弱民”成为其理论体系下的政治运作主要方式 [49]

以重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肉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