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中采用比较、归纳、转化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掌握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复刻发明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感受物理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一开始用古筝的图片设定情景,再列举实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发声体的共同特征。紧接着,让学生动手参与使物体发声的活动,如拨动尺子、橡皮筋等,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教材还展示了蝈蝈的图片,提出“蝈蝈是怎么发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已获得知识进行思考、解释。最后,教材介绍了唱片、磁带是如何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本教学设计将教材最后介绍唱片和磁带的内容设计为复刻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发明过程中,在已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推理出留声机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处于比较感兴趣阶段,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重现爱迪生的发明过程,结合声音产生原因,推理出留声机的原理。

教学内容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互动活动,引入新课】

教师用“纸杯电话”与多名学生进行互动、沟通。

教师介绍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让学生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让学生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等制造声音的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制造声音的办法,并让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

【复刻爱迪生的发明过程】

教师播放视频并讲述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灵感来源——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

教师向学生展示已记录一段声音的自制简易留声机,通过摇动手柄使声音重现,让学生观察锡箔纸并思考声音为何产生。

教师使用新的锡箔纸,演示使用自制留声机记录声音的过程,并将课堂交给学生探究。

教师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动画,讲述自制留声机原理。

结合爱迪生的发明过程和自制留声机,说明声音的产生原因。

【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纸杯电话”的原理,让学生具体阐述为何能够听到声音。

【课后活动】

教师提倡学生课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手复刻爱迪生的手摇留声机。

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活动

学生制作声音,并展示。

学生讨论,初步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猜想。

学生观看视频,置身于爱迪生的时代。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圈画知识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课后设计和制作留声机。

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声学的发展历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史的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巩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