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

被引频次

作者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协同育人

136

唐汉卫

在交叠影响阈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导向。

文献法

83

王贤德

分析、澄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给协同育人带来的困惑,提出了可能的实践路径。

文献法

75

顾理澜

提出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育人。

文献法

家庭教育

82

吴重涵

历时10年家校合作实验及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家校合作的内在动力与运行机制,涉及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区分。

文献法、调查法

45

边玉芳

从家长、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结合“双减”政策剖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各自的要求与努力方向。

文献法

25

窦媛

提出从多元协同供给框架出发构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文献法、调查法

劳动教育

96

程豪

提出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弥补家校社分离式劳动教育的缺憾提供了优化契机,认为由分离走向交叠是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必然路径。

文献法

40

张蕊

提出充分发挥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探索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路径,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丰富情感、明白事理、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

文献法、调查法

28

谭轹纱

认为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这是提高劳动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路径。

文献法

体育

104

李启迪

结合《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对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的逻辑关系、学理价值、现实困境与实践策略进行了探讨。

文献法

30

孙辉

在解读“双减”政策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的价值、发展机遇与困境,进一步提出“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文献法

22

王亮

对美英日三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育实践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以政策为引领推进协同育人理念,以体育为载体联结协同育人主体,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协同育人资源。

文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