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教育资源现状 | 优势 | 不足 | |
教育基础本底资源情况 | 生物多样性资源 | 根据实地调查、标本考证及现有的研究资料,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初步统计有野生维管植物3653种,隶属220科1142属,包括蕨类植物43科125属482种;裸子植物6科10属24种;被子植物17科1007属307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142科753属2384种,单子叶植物有29科254属687种。海南岛特有植物419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34种,海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02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共记录脊椎动物资源5纲38目145科414属627种,包括哺乳动物9目25科58属88种、鸟类19目69科190属296种、爬行类2目20科64属101种、两栖类2目9科30属47种和鱼类6目22科72属95种。海南特有动物就有23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67种,海南省重点保护物种137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物种13种、濒危物种39种、易危物种50种。 | 自然资源基础好,热带雨林生态多样性类型丰富,优势特征明显,在我国第一批所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中,具有明显的热带雨林代表性。 | 目前还比较缺乏与自然教育相对口的的有效载体、做法和宣传等,尚不能较好地发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功效。 |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所处的中部山区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海南的集中居住区,以黎族、苗族等“雨林民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创造了独特、灿烂的黎苗文化,更是在琼崖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以琼崖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区域黎母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保存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还形成了以黎、苗族为代表瑰丽多元的民族风情。黎族织锦、制陶、树皮衣以及苗族蜡染等制作工艺精良,黎苗歌舞、海南村话民歌等异彩纷呈,黎族纹身等民族风俗古老神秘,“三月三”等民间节庆独具特色,黎族船型屋与金字形屋等传统民居别具一格,这些独特的民族工艺、民族风俗、民族建筑和民族神话无不彰显着当地少数民族的智慧,是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 |
|
| |
自然教育设施情况 | 自然教育学校 | 政府主导:2020年成立了10个自然教育学校 公益组织:松鼠学堂等只有少部分社会办学及公益组织参与 | 主要以满足国家公园内部分中小学生培训、科研等需求为主。 | 缺乏对大、中院校及社会人员的培训 |
科普宣教馆 | 霸王岭科普宣教馆:占地面积250 m2。馆设三个展区,展示霸王岭分局历史沿革与各类生物标本500余件。年接待量不足3000 多人次。 尖峰岭普宣教馆:占地面积300 m2。馆设四类展区,展示尖峰岭分局历史沿革、民族历史文化与各类生物标本700余件。年接待量约5000多人次。 吊罗山普宣教馆:占地面积240 m2。馆设1个展厅,展示吊罗山分局历史沿革与各类生物标本600余件。年访问量未作记录。 |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科普宣教馆主要以自由参观为主,面积较大,有一定的基础。 | 基础设施较落后,无专人管理、无明显警示牌、无生动解说系统、文字说明较简单等,馆内大多动植物物标本都比较陈旧破损,而且无专业人员进行长期维护,一些动物标本无灯光照明或灯光效果很差,视觉效果相对较差。 | |
游客服务中心 | 游客中心:霸王岭、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中心共4处 | 游客中心以旅游服务、游憩咨询、门票服务、食宿预订、车辆出租、导游委派等服务为主。 | 开放时间短,室内展览及导览图的功能基本没有发挥出来。 | |
开展自然教育方式 | 自然教育学校教程 | 制定自然教育教材 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兴趣班 设计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宣传材料 利用科普宣教馆开展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 |
| 形式单一,受众群年龄阶段有限,受教人群数量较小,覆盖面相对较窄。 |
社会自然教育教程 | 官方宣传网站 拍摄热带雨林保护相关宣传视频 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 宣传册、宣传单页等 | 宣传内容及受众宽泛 | 缺乏对大众群体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无专项的自然教育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