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成因类型 | 吸收带和吸收峰位置 | 来源 |
O2−和Fe3+之间的电荷转移 | 吸收峰:335 nm | [9] |
Cr3+的电子跃迁和O2−和Fe3+之间的 电表荷转移共同作用 | 吸收带:蓝紫区,即380 nm到430 nm左右 吸收峰:373 nm、450 nm | [9] |
Fe3+的d-d电子跃迁 | 吸收带:630 nm为中心, 受O2−和Fe3+之间的电荷转移的影响,会向长波方向移动 | [9] |
Cr3+的d-d电子跃迁 | 吸收峰:420 nm、683 nm | [9] |
Ni2+的电子跃迁 | 吸收峰:400 nm、660 nm和740 nm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