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

章节

内容

课标内容

“双碳”教育内容

“双碳”目标

核心素养

必修地理

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全球碳循环的概念及过程

实现路径:减排增汇

人地协调观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CO2含量与人类活动关系

降低CO2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形成机制;大气保温作用;温室效应

降低CO2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2

海水的性质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利用水能等非碳基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构建系统

减少碳排放;形成脱碳,能源清洁化

区域认知

3.3

海水的运动

5.1

植物

通过观察等方式,识别主要植物,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森林、草原固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提高森林覆盖率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5.2

土壤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固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土壤有机碳氧同位素分析,监测气候变化

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提高森林覆盖率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必修地理

2

1.3

人口容量

结合实例,解释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人类过度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减少碳排放;推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人地协调观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空间的意义

区域协同治理,优化低碳循环经济布局,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2

城镇化

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特点等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重点发展低碳流程工业、低碳建筑材料、绿色交通体系、化石能源低碳转化,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发展新一代生态经济,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2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3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4.1

4.2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互影响

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5.3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例举中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运用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以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为例,使学生了解其发展背景

科普“双碳”目标提出背景及实施路径

综合思维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例举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探索其形成机制及减缓措施,理解人类过度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气候变化: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选择性必修1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球上的碳含量最高在岩石圈,化石燃料碳含量高;人类在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采用清洁能源,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说明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影响

“双碳”目标提出的迫切背景

人地协调观

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解释各类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融入节水减排理念,提高节水优先意识;水生态的固碳能力

应遵循水资源“保护优先,统筹协调”;提高水态承载力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3

海—气相互作用

解释拉尼娜现象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向及形成机制

降低CO2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碳循环机制;地球碳库;人类破坏碳平衡

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选择性必修2

1.2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联系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绿色、环保等观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加快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以化石能源中的主体能源煤为例,实现煤炭绿色开采,加强“提效降碳”技术攻关

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增效降碳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发展方向

以某区域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作为案例,分析其转型之路

优化能源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2

资源跨区域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

4.3

产业转移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说明某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生态脆弱区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筑牢生态屏障,打造碳中和线性示范区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绿色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1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利用水能等非碳基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构建系统;水体固碳能力

绿色能源的应用:减少碳排放;形成脱碳,能源清洁化;增加碳汇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4

国际合作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沿线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丝绸之路创新合作

推动“双碳”技术走向“一带一路,”构建绿色开放平台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选择性必修3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利用水资源等非碳基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构建系统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新一代生态经济,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2

中国的能源安全

以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2.3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

土壤固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3.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交通方式、化石能源等形成的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国际合作等;举办以“绿色发展,碳寻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减缓气候变化;绿色交通运输方式;构建绿色能源发展经济体系;有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绿色对外开放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4.2

国家战略与政策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4.3

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