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次数/时间

干预内容

干预目标

第一次/60分钟

1、介绍鼓圈活动、介绍乐器种类及音色、讲解手势指令。(15 min)

2、热身活动、音乐律动或节奏游戏。(10 min)

3、鼓圈引导环节:教授引导师身体语言、通过指令和示范(停止、加速、重音、增加或降低音量)建立基本的联系。(30 min)

4、分享交流与讨论:团体成员分享参与感受,感受无关对错,引导者不做任何评价,只有支持。(5 min)

建立团队关系、加强参与者的参与体验乐趣、构建安全、沟通、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途径,为下一次活动搭建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60分钟

1、介绍音乐节奏与心理减压、鼓圈减压的干预目标。(10 min)

2、 鼓圈引导环节:在第一次活动内容的基础上,使团队向打击乐合奏意识阶段发展。对团队进行1/2圈塑形分组演奏,交替演奏,增加团队之间的融合,编排不同音高、音色和不同类型的乐器,运用呼唤与回应技术、牛铃进行带领(见实施流程),对参与者的表现给予支持和鼓励。(40 min)

3、 团体成员分享交流与讨论(10 min)

宣泄负面情绪,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与表达,运用节奏等音乐元素,使个体内心获得积极体验,通过分群体、“雕塑”等鼓圈引领技术,感受团体协作。

第三次/60分钟

1、 鼓圈引导环节:此阶段带领参与者创造音乐对话和“小小的成就”,并继续向打击乐合奏意识阶段发展。通过不同类型乐器的混合,用声音搭建平台,促进团队成员对话与交流,更加强调挖掘参与者创造的当下的音乐,实现深层次的互动。(50 min)

2、团体成员分享交流与讨论。(10 min)

增进参与者之间的尊重与融合,增强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使个体在活动中充分放松中自我,感受当下氛围,建构积极心态。

第四次/60分钟

1、鼓圈引导环节:在上一阶段活动基础上,积极使用三点“雷达”,按照乐器的种类、音色、音高等进行编配,组建“打击乐队”,巩固节奏的连接、音乐的对话、和声与旋律线的发展。引导者跟随参与者,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创作潜能,创作属于当下的音乐,使个体达到宣泄–认知–重建–提升的效果。(45 min)

2、总结性讨论:个体代表进行交流,引导师予以支持、鼓励,并做活动总结。(15 min)

发掘个性潜能与内在动力,使参与者通过鼓圈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改变认知,缓解负性情绪,释放压力,增强内在能量,重塑信心与希望。